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学习《邓小平文选》札记

    张如法

    <正>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历来强调: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者们应该对人民群众负责,努力贡献出最好的精神产品。1890年,恩格斯在批评一些自命不凡的新闻工作者时指出:“这些先生们往往以为一切东西对工人来说都是足够好的。他们竟不知道马克思认为自己的最好东西对工人来说也还不够好,他认为给工人提供不是最好的东西,那就是犯罪!”毛泽东和

    1983年05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8 ]
  • 我和新诗

    苏金伞

    <正> 1939年春天,我到了河南大学。不是去上学,而是去教体育。那时河南大学迁在嵩县潭头镇。这是一个小小的土寨,周围尽是崇山峻岭。土寨外面有三五里地的小平原。同学们就分住在附近的小村子里,教授职工们大多住在寨内。地方乡绅很是照顾,腾出了不少院落供教授们安家。教室则设在寨墙北面一个庙宇里,原来是个小学。图书馆也设在

    1983年05期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9 ]
  • 他在向祖国倾诉——苏金伞散论之二

    青勃

    <正> 雷不信: 世界上会有卑微的私语, 会有在肚里发霉的密谋; 所以不管跟谁说话, 都是披肝沥胆的倾吐。 ——苏金伞:《雷》 河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一九八二年年会上,评论家们讨论了著名诗人苏金伞的创作。接触才能了解,当大家观赏会议上印发的《苏金伞诗选》和最近搜集到的他早期的

    1983年05期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6 ]
  • 小河淌水和錚錚响泉——论苏金伞诗歌创作的成就

    石发亮

    <正> 在我国现代和当代诗坛上,苏金伞的自由体诗自成一家,有其独特的成就。本文试作简要的论述,以引起文艺界、学术界对其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 苏金伞的诗的内容题材,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抒情哲理诗。诗人在借助于生活中某种事物的形象进行感情抒发时,往往表述某一人生哲理。这类诗不仅给读者以形象

    1983年05期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8 ]
  • 读苏金伞诗歌断想

    张俊山

    <正> 苏金伞是中原诗坛上颇孚众望的老将。他的创作对新诗发展作出了贡献。今天,这里所笔录的,只是读苏金伞的诗歌作品时产生的片断感想。 (一) 苏金伞属于抒情诗人的类型,但他却很少直抒胸臆的诗篇。由于其诗歌题材多为客观世界的人事景物,所以,他往往是在对客观

    1983年05期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3 ]
  • 闲笔不闲——谈《黄河东流去》的一个创作特色

    余非 ,孙荪

    <正> 李准曾这样来说明他近几年来创作中的一个体会,叫作“闲笔不闲”。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中就有许多精美的“闲笔”,充实着、美化着作品的细节描写,调节着作品的情节结构,在形成李准这一时期创作的特有色调、情趣、节奏、风格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闲笔”本身已在逐步成为李准小说创作的一个特色。

    1983年05期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00 ]
  • 追求·困惑·探索——访女作家叶文玲

    张晓菲

    <正> “快来启发启发我的灵感!” 午后三点钟,踏着被七月的骄阳晒得发软的桕油路,到叶文玲家去请她为我们学报写一篇文章。想到要去打扰一个潜心写作的人,一定是讨嫌的,就有些踌躇不安,可任务是必须得完成的。所以,还是硬着头皮敲了门。没想到,叶文玲迎出来的第一句话却是:“哎呀!快来启发启发我的灵感!这个短篇小说怎么也写不出来了。”她穿着一件浅绿色的、式样简单的连衫裙,赤脚站在房门口,清清爽爽,宛若一株盛夏的绿荷。她边说话,边忙着倒冷

    1983年05期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20 ]
  • 试析茅盾的短篇小说集《野蔷薇》

    李善修

    <正> 《野蔷薇》是茅盾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它收集了《创造》、《自杀》、《诗与散文》、《一个女性》和《昙》等五个短篇。《野蔷薇》产生于大革命失败后的一九二八——二九年间,这是我国现代史上非常黑暗和反动的时期。在那“混浊的社会里”,存

    1983年05期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2 ]
  • 我的治学经验

    王力

    <正> 全国训诂学大纲讨论会今天就要结束了。训诂学会陆宗达同志让我来讲话,临时给我出了一个题目,叫“语言工作者应有的修养”,我来不及准备。前些时在北京市语言学会上讲了“我的治学经验”,《光明日报》发了个消息,没有具体内容,我就在这里讲一讲。这和你们出的题目,大体上接近。

    1983年05期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5 ]
  • 姚雪垠生平与著作简表

    汝捷

    <正> 一九一○年 一岁 十月十日,农历庚戌年九月初八,生于河南省邓县西乡姚营寨的一个破落地主家庭。母亲准备溺婴,因曾祖母阻止而未果。起名“冠三”;入小学后又由国文教师起字“汉英”。 八岁以前,一直在农村生活。

    1983年05期 4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9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6 ]
  • 比较文学琐议

    牛庸懋

    <正> 一 比较文学在我国大体上是本世纪二十、三十年代之间开始的。严复、林纾、梁启超、王国维、苏曼殊、鲁迅等是接受西方文化的先驱,他们在本世纪初就对西方文化有所介绍,并对中西文化作过一些零星的比较,例如鲁迅在一九○七年就写了《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等著名的论文,茅盾曾说过:“《摩罗诗力说》,象普罗米修斯

    1983年05期 53-5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8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1 ]
  • 试谈狄更斯的浪漫主义倾向

    吕伟民

    <正> 狄更斯是以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闻名的,但在他的作品中,却往往可以发现一些与一般现实主义作家不同的风格。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试先作一个比较。 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有一个著名的开头。为了交待环境背景,巴尔扎克不厌其烦地把书中主人公活动的主要场所“伏盖公寓”详细描写了一番,从座落的位置、周围

    1983年05期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下载次数:5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77 ]
  • 现实主义理论的重要文献——谈谈斯汤达的《拉辛与莎士比亚》

    樊友民

    <正> 《拉辛与莎士比亚》是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斯汤达一八二三年刊行的一部重要理论著作。这部书包括《拉辛与莎士比亚》、《笑》、《浪漫主义》三个部分。斯汤达在这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现实主义艺术原则,为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法国大革命以后的社会现实,“和启蒙主义学者的华美诺言比起来,由理性原则建立起来

    1983年05期 64-6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9 ]
  • 论唐诗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华钟彦

    <正> 我国诗歌发展至于唐代,出现了诗歌史上的高峰,形成了十分珍贵的唐诗传统。这个传统是继承了建安风骨和六朝声韵,又结合了初唐国力的富盛,政治的开明,帝王贵族对诗歌的爱好,科举制度对诗歌的鼓舞而形成的,没有上述历史的根源不行,没有现实社会的培育也不行。这些条件除了唐代没

    1983年05期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14 ]
  • 重评白居易诗论

    李湘

    <正> (一) 自居易是诗人,又有理论著述。他的《与元九书》和其他评论,构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自居易志在“兼济”,他的诗论也贯串了“兼济”精神。后人多肯定他解决了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中的一些主要问题,称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批评家之一。 但是,自居易的诗论,经验与教训兼有,甚至有较大的片面性与空想性。今拟在几个主

    1983年05期 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8 ]
  • 《春江花月夜》初探

    宋景昌

    <正> 清末王闿运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说:“孤篇横绝,竟成大家。”近人闻一多先生评《春江花月夜》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些赞美真达到了极致。然而从明代以来,文评家尽管对这首诗都是肯定的,但由于欣赏的角度和理解的程度各有不同,因而无论从内容或艺术方面,看法都不尽一致,甚或是互相柢牾的。就内容说,有人认为是“细

    1983年05期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3 ]
  • 外文绮交 内义脉注——说杜甫《秋兴八首》

    高蹈

    <正> 《秋兴八首》是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七六六年)秋,在夔州写的一组七言律诗。那时连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河北藩镇割据局面已经形成,吐蕃、回纥相继进攻,蜀中将领也不时叛乱。广大人民仍陷于深重苦难之中。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杜甫无日忘怀国事,这时,他虽“一卧沧江”,但对“乾坤含疮痍”的境况,仍旧忧愤不已。面对秋气萧飒的现实,无穷的感慨涌上心头,他感慨国运今非

    1983年05期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5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9 ]
  • 钟嗣成《录鬼簿》划分元杂剧为“两期”说

    李春祥

    <正> 我国最早明确提出对元杂剧分期的是近代学者王国维。他的《宋元戏曲考》主要根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对元杂剧作家的分类序列,而把分类的时间具体化。他说: 至有元一代之杂剧,可分为三期: 一、蒙古时代:此自太宗取中原以后,

    1983年05期 89-9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45 ]
  • 《水浒》人物考

    胡竹安

    <正> 一、高太尉——“圆社高二” 高俅在北宋实有其人。《东京梦华录》卷十“车驾宿大庆殿”条,写冬至前三日驾宿大庆殿,“是夜内殿仪卫之外,又有裹锦缘小帽、锦络缝宽衫兵士”十余人一队共十数队守卫。每队“各一名喝曰:‘是与不是?’众曰:‘是。’又曰:‘是甚人?’众曰:‘殿前都指挥使高俅。’更互喝叫不停。”又《靖康要录》卷七载高俅死后臣僚上言:“高俅初由

    1983年05期 94-9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5 ]
  • “在+NP”在句中的位置和动词的类

    张保胜

    <正> §1 1.1 现代汉语里,由介词“在”跟处所词、方位词或方位词组组成的介词结构(以下写为“在+NP”),在句子里有时位于动词前;有时位于动词后;有时既可以位于动词前,又可以位于动词后(位于主语前的情况,本文不拟讨论)。根据“在+NP”在句中出现的不同位置,可以对现代汉语的

    1983年05期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18 ]
  • 广宇中的一声惊雷——读夏衍的《包身工》

    张锡智

    <正> 夏衍同志的《包身工》,是我国报告文学的一篇奠基作品。它写于1935年,发表在1936年6月出版的《光明》创刊号上。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魔爪从我国东北伸向内地,国民党反动政府开门揖盗,沦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人民在受难中觉醒,革命斗争正向新的高潮发展。作者选取了黑暗现

    1983年05期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6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5 ]
  • 谈《抽思》与《国殇》中的几个问题

    郑慧生

    <正> 一、诗人屈原与楚国政治 战国中期,是各国继续兼并的时期。在这个相互吞并的战争中,担任主角的,是国势最强的秦国、国土最大的楚国、国力最富的齐国。 秦国地处关中,占据四塞之固。自商鞅变法后,国势大振,“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关东

    1983年05期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3 ]
  • 说“是皆秦之罪也”中的“秦”字

    王保安

    <正> 《苏秦始将连横》是《战国策》中的名篇。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学术界对这句话中的“秦”字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指的是秦国,如刘忆苎在《战国策选讲》里解释道:“他(指苏秦)既不满意家人的态度,但又不敢怨恨他们,而把造成这种情况的罪过归于秦国不采用他的建议,以致不能‘衣

    1983年05期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3 ]
  • 因果论证辨析

    吕文源

    <正> 因果关系是客观事物之间广泛存在着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常常给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很大影响。因而为了揭示事物的奥妙,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就必须弄明白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要解决问题,要讲清道理,常常离不开对事物因果关系的分析和阐述。 因果论证就是在议论过程中,运用对客观事物本身或客观事物之间因果关孬的分析研究

    1983年05期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8 ]
  • 蒋光慈祖籍、笔名及其它

    吴腾凰 ,孙克新

    <正> (一) 为了调查革命作家蒋光慈的生平史料,我曾数次到安徽省六安、霍邱、金寨和河南省固始、开封等地进行访问考察。但由于时过境迁,想查得一点东西,弄清其历史原貌,非一二次能够完成的。所以,从一九七九年秋开始,直至拙作《蒋光慈传》定稿的一九八一年夏,都没能真正将蒋光慈同志的祖籍调查出来。还是一九八二年九月,鄙人应河南省固始县委编

    1983年05期 118-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