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资本论》中的动态、静态分析和质、量分析

    周守正

    <正>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广泛地运用了质和量的分析方法,也运用了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的方法。这些方法的运用都是以唯物主义辩证方法为基础的,同时都是根据所研究的具体对象进行具体分析的。 但是有的同志却认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采取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分析”,因

    1984年06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8 ]
  • 小型国营商业、服务企业转为集体和个体经营有强大的生命力

    貊琦

    <正>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城市商业、服务企业的改革已为亿万人民所关注。城市商业和服务企业的改革是多方面的,其中小型国营商业、服务企业转为集体和个体经营,是一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此问题谈一些个人看法。

    1984年06期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2 ]
  • 列宁对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一书的批判及其意义——答任微同志

    许兴亚

    <正> 《经济学译丛》1983年第4期发表了列宁《对罗·卢森堡<资本积累>一书的批注片断》。在此以前,该刊1979年第2期还曾发表过列宁《论罗·卢森堡<资本积累>一书的文章的提纲草稿和材料》。列宁的这些批注和材料,已经引起我国经济学界的重视。认真研究这些批注和材料,将有助于全面领会列宁关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问题的论述,也有助于对于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探讨。

    1984年06期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2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85 ]
  • 从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设想到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践

    耿明斋

    <正> 胡耀邦同志在中共中央举行的卡尔·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说:“我们在农业体制改革上,坚决冲破了长期存在的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等问题上的严重误解,克服了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的严重错误,创造了以专业承包、联产计酬为特点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同那些一知半解的人们的看法相反,社会主义在中国农村不是后退了,而是大大前进了。”

    1984年06期 16-2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3 ]
  • 试论分工协作、“两户一体”与农村商品生产的关系

    张玉祥 ,付雪成

    <正> 近两年来,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广大农村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专业户、重点户、新经济联合体(以下简称“两户一体”),适应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发展了农业生产中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这是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重大突破。本文拟就分工协作、“两户一体”与农村商品生产的关系作些初步探讨。

    1984年06期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2 ]
  • 马克思著作中的“社会生产机体”概念

    李维森

    <正>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社会生产机体。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曾经多次使用过这个概念,并赋予它十分明确的含义。笔者认为,在经济科学的研究中,应当给予这个概念以更加足够的重视。在此,谈一点个人的初步看法。

    1984年06期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1 ]
  • 《资本论》与新技术革命

    陈书生

    <正> 现在国内外都在谈论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包括遗传工程、光导纤维、激光、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开发、宇航工业等在内的新技术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种机遇和挑战。在这场挑战面前,马克思《资本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否还适用?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1984年06期 31-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5 ]
  • 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已“不是来自生产资料的占有”了吗?——评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中的一个论点

    李芳斌

    <正> 一九八○年出版的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一书,是一部近年来特别引人注目的未来学著作。作者自称曾经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书中关于西方未来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与趋势的观点,一方面反映了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客观形势,因而是值得我们认真注意和研究的;但同时也应看到,资产阶级学者对未来社会的描述,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避免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急和动荡,因此对书中一些违反马克思主义原理、替资本主义作辩护的观点,我们也必须予以鉴别和批判。

    1984年06期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24 ]
  •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式的历史发展

    张曙光

    <正>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过程和理论体系的研究,使人们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的有机整体性。肯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性,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由此而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自创立之日迄今,其理论形式就始终是一个,这种观点则是值得商榷的。能否历史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式,实质上是能否历史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世界之关系的大问题。下面,我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式的历

    1984年06期 41-46+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8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4 ]
  • 运动与静止对立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嗣奎

    <正>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史上一个争论很多的问题。争论中的一个内容是如何理解运动与静止的对立,即它们之间的对立仅仅是绝对的或仅仅是相对的,还是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长期以来,在宣传中主要强调运动的绝对性,强调运动与静止对立的绝对性方面,而对于静止的相对性,运动与静止对立的相对性方面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本文就运动与静止对立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以期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1984年06期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5 ]
  • 深刻精妙的判断——试谈鲁迅对判断的运用

    马全智

    <正> 鲁迅作品的艺术力量,诚然在于深邃的思想,而作品思想内容的表达,则依赖于高超的表现才能。这种高超的表现才能,则应首推逻辑判断的能力。鲁迅先生是深通逻辑的。他在作品中,尤其在那大量的匕首投抢式的社会论文——杂文里,对判断的运用是那样纯熟,那样广泛,那样精妙,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语言逻辑上,鲁迅先生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丰碑。

    1984年06期 53-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5 ]
  • 略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若干特点

    申志诚 ,南尔东

    <正> 新中国诞生前夕,毛泽东同志就满怀信心地说:“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毛泽东同志这个预见已经变成现实,三十五年来,尽管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过

    1984年06期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9 ]
  • 抗战时期鄂豫边区的农业生产

    任峰

    <正> 鄂豫边区的特殊环境及发展农业生产的意义 鄂豫边区是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正确路线指导下发展起来的抗日游击战争基地。六中全会以后,李先念奉命率领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向鄂豫区边敌后挺进。曾任鄂豫边区党委书记兼五师师长和政委。边区共辖四十余县,一千多万人口,抗日武装约五万人。

    1984年06期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58 ]
  • 浅析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特点

    马同增

    <正> 一九四七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居高临下,俯瞰长江,威慑江南,像一把利剑刺向国民党反动派的心脏,从而开始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大反攻。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这是一个伟大历史转折点。它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一经发生,历史的车轮

    1984年06期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10 ]
  • 郭晓棠传略

    张仁荣

    <正> 我省马列主义理论和教育战线上成绩卓著的老战士——郭晓棠同志逝世已经十五年了。我们研究他的生平,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和革命的作风,对于今天端正党风,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984年06期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1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8 ]
  • 继承和发扬第一国际的优良传统与作风

    齐同春

    <正> 第一国际即国际工人协会(1864—1876),是世界无产阶级的第一个国际性的群众联合组织。第一国际经历了十二年的战斗历程,为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事业建立了丰功伟绩,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第一国际在领导各国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斗争实践中,在对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流派

    1984年06期 81-8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7 ]
  • 共产主义战士手中的犀利之笔——介绍伏契克与他的政论文

    马中平 ,胡越

    <正> “人们,我爱你们。你们要警惕啊!”尤利乌斯·伏契克这句著名箴言与他的不朽名著《绞刑架下的报告》一起,永远留在为和平、正义,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人们心中。也正是由于这部闻名世界的著作使得伏契克的名字为千百万人们所熟知。

    1984年06期 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2 ]
  • “三个面向”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王汉澜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得到了迅速地发展。为着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实现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教育必须进行改革。而教育如何改革?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这是教育工作者亟需明确和解决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1983年9月8日给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明了新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战略方向,确定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三个面

    1984年06期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85 ]
  •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及其社会影响

    程合印

    <正> 我国师范教育产生于近代。它适应着时代、阶级的要求,从产生之日起,逐步地向前发展。正确认识我国近代的师范教育,吸取其有益的经验,这对今天办好我们的师范教育,具有现实的意义。

    1984年06期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72 ]
  • 认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王北生

    <正> 在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胡耀邦同志提出了“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任务。为了实现新时期的这一重要任务,培养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劳动者,有必要重新认真地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本文是学习这一理论的体会,主要结合学术上有关争论,说明怎样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

    1984年06期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88 ]
  • 试论孔子私学的师生关系

    苗春德

    <正> 师生关系,即教学过程中教师同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关系。由于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非常重要:师生关系融洽、合作,就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隔膜、甚至对立,那就很难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如何,即教师的教学态度和作用如何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地位如何,乃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方面,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及其弟子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共同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形成了所谓为师之道和为弟子之道,这些对我们是很有启发和借鉴的意义的。本文拟就这个问题,略陈管见,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指正。

    1984年06期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32 ]
  • 对师范院校培养体育系女生的一些看法

    陈则端

    <正> 建国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很快,无论在普及和提高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今年八月我国体育健儿在洛山矶奥运会上取得的辉煌成就,震憾了世界,振兴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但是,我国的体育水平同一些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我们要冲出亚洲、走上世界,就要发展体育,提高运动水平,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运动员。优秀运动员的培养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中小学体育教师就是未来的世界冠军的启蒙教练。因此,培养一支又红又专的体育教师队伍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1984年06期 11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3 ]
  • 为河南乡村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王拱璧

    窦克武 ,杨文君

    <正> (一) 王拱璧,原名璋,字拱璧,以后字行,河南省郾城县青年村人。生于1885年,卒于1976年。父亲王际泰,字孟山,前清秀才,热衷教育,曾创建本村崇实小学堂。 王拱璧年幼天资聪慧。十七岁前在家乡学校读书,后来考入河南大学堂。 一九○六年,他到上海入中国公学就读。当时他在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开始结交新党,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曾先后加入同志社、光复会、同盟会,被选为同盟会的宣传干事。 一九一○年,王拱璧奉上海同盟会之命回到河南进行革命活动,以省立中学教员的身份作掩护,经常在汴、郑、洛、宛之间宣传民主思想,联络革命同志,建立革命组织。一九一

    1984年06期 11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31 ]
  • 河南早期献身农业教育的郭须静

    明山

    <正> 郭须静,字厚庵,河南泚源(现唐河县)人。生于1895年。早年就学于新式学堂。嗣毕业于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政治经济系(本科)。又于1920年参加了赴法勤工俭学,时年二十四岁。在此以前,已有众多的热血青年为向西方寻求知识和救国救民真理,联翩赴法留学。而以湖南、四川等江南诸省人数为最多。河南督军赵倜当时视爱国学生如同蛇蝎,致使河南留

    1984年06期 124-12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49 ]
  • 河南大学学报一九八四年总目录

    1984年06期 12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8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