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马克思学说与资本主义的演进

    张光明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同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思想体系一样,也是自己时代的产物。在这一理论中既有对所处社会和时代的正确而深刻的把握,也有今天可以清楚辨认的失误。我们应当从分析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开始,首先弄清楚究竟是怎样的"社会存在"孕育出马克思主义这种"社会意识",继而认真考察100多年来资本主义的演进,惟此才能客观地确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

    2004年02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50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邓小平到江泽民的发展(续)

    余金成

    邓小平理论的标志性成果是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命题,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理论则肯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从一定意义上讲,邓小平强调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可能性,而江泽民强调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现实性。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必然形成私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导致按要素分配,那么,在经济改革方面,继邓小平通过选择市场体制强化了按劳分配机制之后,江泽民必然需要通过肯定按要素分配以鼓励民营企业继续发展;与此相一致,在政治改革方面,继邓小平通过调整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重新诠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之后,江泽民必然需要通过调整关于中国共产党性质的理论,重新诠释什么是社会主义执政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执政党。

    2004年02期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83 ]
  • 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吕世荣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它不同于非人类中心主义者关于生态问题的观点。根据马克思的自然观,生态问题的实质是社会问题,只有从解决社会问题入手,才能真正克服人与自然的异化。

    2004年02期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3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9 ] |[阅读次数:258 ]
  • 论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冲突

    郭良婧

    价值冲突实质上是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转型时期必然引起价值冲突。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冲突主要表现为道德价值与利益价值的冲突;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的冲突;一元价值指导思想与多元价值思想并存的冲突。价值冲突对转型时期的社会既有负面的影响,又具有正面的作用。在当前我国要通过健全社会制度与客观运行机制,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主导价值观念体系,挖掘与转化中国传统价值论中的生生和谐的和合之学来克服价值冲突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其积极的功能和作用,实现价值观念之间的新的动态和谐发展。

    2004年02期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8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263 ]
  • 直觉及其问题——现代直觉主义伦理学析评

    铁省林

    现代西方直觉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概念和道德判断是自明的,只能通过"直觉"来把握。以摩尔为代表的价值论直觉主义与以普里查德和罗斯为代表的义务论直觉主义在"直觉"的基础上构建了20世纪直觉主义伦理学的大厦。但由于其"直觉"概念的本身的神秘性,直觉主义者无法合理地说明这个概念,同时也无法合理地说明与之密切相关的道德概念和道德判断的自明性、道德冲突的解决等问题。最终,直觉主义伦理学作为一个学派,结束了其存在。

    2004年02期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5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01 ]
  • 《孔子诗论》的思维方式与孔子诗教的政治伦理功能

    周恩荣

    本文通过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中诗章的解释与《论语》所引"诗"的分析,认为孔子将诗进行了政治和伦理化的解释。在此基础上,作者探讨了孔子诗教的这种功能与类喻式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认为除了价值观外,这种思维方式是诗教之有政治伦理功能的原因。

    2004年02期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6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89 ]
  • “三监”人物疆地及其地望辨析——兼论康叔的始封地问题

    陈昌远,陈隆文

    2004年02期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0k]
    [下载次数:4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34 ]
  • 北宋三衙除授制度简论

    范学辉

    三衙的除授,是北宋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其制度日趋严密,从初期的权归枢密院,至仁宗朝之后发展为经枢密院初拟,宰相、枢密院共议,侍从、台谏等朝廷高级文臣亦有权参预。皇帝则通过或是越过宰相、枢密院集议,直接以内降手诏任命三衙;或是就宰相、枢密院所拟定的名单发表可否意见等不同的方式,来行使其最高决策权。

    2004年02期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82 ]
  • 施琅统一台湾与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

    陈梧桐

    郑成功驱荷复台后,近二十万汉族移民成为台湾人口的主流,汉文化在台湾迅速传播,使台湾文化向福建文化靠拢,为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但其时汉族移民主要集中在台湾西部平原,汉文化也主要在这一带传播,尚未遍及台湾全岛,而海峡两岸的分裂和对立,又阻断汉族移民的继续入台,严重地妨碍汉文化的进一步传播,闽台两地的文化尚存在一定的差异。施琅统一台湾,并力促清廷将台湾保留在祖国版图之内,为海峡两岸的往来扫除了障碍。随着大陆特别是福建移民的大量入台,大陆特别是福建流行的语言文字、儒家思想、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广泛传播于台湾各地,台湾的文化与福建文化日趋一致,终于形成为一个共同的文化区域。文化的认同,是民族认同的关键因素。施琅在促进闽台区域文化形成方面的贡献和积极作用,应予充分的肯定。

    2004年02期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35 ]
  • 略论李贽对“圣教”的依违及其原因

    张进德,李四清

    张问达劾奏李贽的罪名,一是以歪理邪说惑乱人心,二是诽孔谤圣,三是行为不检有伤风化,四是倡言佛法危及圣教。前两条是关键所在。但李贽在回答锦衣卫审讯时却说自己于圣教"有益无损"。如何看待二者的矛盾?李贽从本质上说是个儒家信徒,儒家的道德信条始终是他难以割舍的文化脐带。无论是与人辩难还是待人接物、评判人物,儒家所倡导的忠孝节义一直是他所持的价值准绳。他推崇忠义甚至愚忠,赞扬节孝甚至愚孝。但他并非恪守儒家祖训,而是充满质疑精神,表现为常人难以理解的异端色彩。他指斥儒生的空疏无用,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反对轻视妇女的偏见,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往往不合于正统的评价标准。李贽观点的自相抵牾,原因是复杂的。首先与他反对一切束缚、对自尊自适的自由人格追求有关,其次源于他著书立说时很少考虑社会效果而务求快心适性、追求真言真趣,再次与他立言的欲望相联系,另外还直接渊源于他对心学的热衷与向往。

    2004年02期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28 ]
  • 试论明清方志的特点及其国土学价值

    江凌

    明清方志中记载着大量的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信息,且具有综述性、地域性、实用性强,地理信息丰富,资料较为原始可靠的特点,这为国土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可靠的文献基础。明清方志所记载的自然资源信息,至今仍在国土勘察、国土规划、国土整治与开发、国土管理与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现实意义。

    2004年02期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06 ]
  • 中古晚期德意志市民与皇权结盟新论

    钱金飞

    市民与王权结盟,是欧洲各国在政治上走向近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在中世纪晚期的法国和英国表现得十分明显,而城市一般也被视为支持王权、有利于全国统一的力量。有的学者认为,中古晚期的德意志帝国不存在市民与皇权的结盟。在考察中古晚期德意志城市和皇帝的关系后,可以看出:中古晚期的德意志是存在着一种较为特殊的城市市民与皇权结盟的,这种结盟表现出稳定程度不够、结盟效果不同、城市并不总是支持中央集权和反对诸侯的特殊性。

    2004年02期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5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44 ]
  • “带伤的黎明”——50年代出生的女作家散文思想内涵解读

    刘思谦

    5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是青少年时期经历过"文化大革命"这一红色的激情时代、承前启后的一代人,是90年代女性散文创作的中坚力量。其散文虽有难以避免的困惑、迷惘,但有人生历练中得来的醒悟。她们从认识、领悟自己所经历的那个红色年代开始,接续了前辈对苦难记忆的反思,在前辈们不得不终结的地方,把思维、感觉的触角伸展到生命意识的深处,收获了以生命意识为基础的性别意识、个人意识的觉醒。这是生命在穿越了混沌、蒙昧的漫漫长夜之后的日出和黎明,然而是"带伤的黎明",是烙印在记忆深处的创伤性记忆向经验层面的提升,是一个艰难的思想的反刍和生命的蝉蜕过程,也是一个女人精神成长所必须经历的自我疗救与自我启蒙过程。

    2004年02期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97 ]
  • 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理论生产状况

    张清民

    20世纪40年代,文学理论在中国学界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知识生产形式。学科建设意识得到加强,文学概念、范畴不断积累并在高等教育建制中生产、传播,媒体作为文学知识流通和集结的中转站,在文学知识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4年02期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01 ]
  • 文化的冲突与较量——北京妙峰山碧霞元君信仰与天津民众之关系

    吴效群

    妙峰山是北京民众宗教信仰的中心。晚清时,天津民众大规模地到妙峰山进香,并把新创造的神灵"王三奶奶"送上山。京津两地民众以文化象征的方式在妙峰山上进行的较量,反映了西方帝国主义入侵后,作为新兴文明代表的天津以财富向清王朝的挑战。

    2004年02期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5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42 ]
  • 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再探讨——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反思

    晏红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问题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与学科本身的定位和具体研究对象的确定等有关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能否成立和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当今学界比较有影响的有关比较文学可比性观点的辨析以及可比性问题实质的深入探讨,提出了一种新的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不同阶段的内容进行了简要论述。

    2004年02期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51 ]
  • 追求完善的必由之路——比较鲁迅与托尔斯泰的忏悔意识

    王雨海

    忏悔意识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求真、求善、求美的内在心理活动和自我约束机制。鲁迅和托尔斯泰的忏悔意识表现为忏悔主体的自觉性、忏悔内容的深刻性和忏悔过程的连续性与持久性;同时,他们在忏悔的终极指向、忏悔的具体内容和忏悔的方法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鲁迅与托尔斯泰的忏悔意识对世界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04年02期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5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68 ]
  • 清婉温爱与苍凉深邃构造的两极小说世界——冰心与张爱玲小说比较

    姚小梅

    冰心与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两位杰出的女作家。她们的创作风格差异很大,冰心的小说如果用清婉温爱来概括,张爱玲的小说则可以用苍凉深邃来表征。本文主要从其创作题材、女性意识、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差异之处展开比较论述,以考察、梳理她们创作的特点,阐述她们创作的意义。

    2004年02期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5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91 ]
  • 试析《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同名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之比较

    徐漫

    本文从叙述结构、叙述形式、叙述事件和情感基调四个方面将《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的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进行了比较。小说文本虽不具有搬上银幕的优势,但由于编剧和导演在以上四个方面进行了改编和艺术处理,电影文本仍给了观众极深的感动和极大的审美享受。

    2004年02期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4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27 ]
  • 中东部地区区域经济竞争力定量比较研究

    樊新生,李小建

    借鉴目前国际上权威机构建立的国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国内学者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建立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度中国各省市区竞争力的相对强弱,重点从整体上对比中东部地区经济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中部地区经济竞争力提升的途径,对我国中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004年02期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4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211 ]
  • 论党的三代领导人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历史发展

    赵连文

    认真探讨和研究党的三代领导人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历史发展及其特点,并以此来诠释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对指导我国当前的经济改革、发展社会生产,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

    2004年02期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60 ]
  • 从“人伦”到“契约”:中西方信用文化的比较分析及法律调整

    涂永珍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信用是建立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是借助于血缘关系和熟人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由人伦基础所构成的德性范畴,它强调的是行为人的操守和自律;而在西方国家,可以说契约文明构成其信用文化,信用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契约关系之上,它强调的是规范和监督,体现了平等自由、等价交换和正当权利的法律原则。当代中国社会相对传统社会而言在社会结构、伦理关系、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往那种借助于血缘和熟人关系而形成的人伦信任心理和权利义务关系,均被由市场经济利益调整所形成的契约关系所取代,由法律调整的现代信用,完成了我国信用文化从"人伦"到"契约"的现代转换,进而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真正建立。

    2004年02期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7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267 ]
  • 论涉外法律行为方式准据法的确定

    周黎明

    涉外法律行为是引起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变动最常见、最重要的法律事实,在国际私法中居有重要地位。加强对其方式的准据法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是实务中的迫切需要。对国际社会常见的确定法律行为方式准据法的方法进行研究,并结合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中的不完善之处,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对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004年02期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9 ]
  • 论“不很漂亮”格式

    李先银,史卫东

    本文讨论了"不很漂亮"类格式的结构和语义,以及它在形容词级差中的位置。

    2004年02期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4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47 ]
  • 金鱼眼和莫尔索——《圣殿》和《局外人》之比较

    原学梅

    《圣殿》和《局外人》创作时间虽然不同,两位作者的创作风格尽管也很不相同,但在安排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的揭示方面却有明显的相似之处。金鱼眼在畸形的成长环境中养成了乖张暴戾的个性,—向以暴力作为维持自我的手段,且在死刑面前毫不后悔。莫尔索面对异己的世界,因为不作为而被判死刑,但面对死亡的他也一样表现出冷漠。金鱼眼和莫尔索的处世态度其实就是当时存在主义思潮的集中体现。

    2004年02期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80 ]
  • 认知语境对话语理解的解释和制约

    刘建芳

    认知语境在话语处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揭示了话语理解的认知心理依据,解释和制约语言的表达与理解。话语理解与人的思维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认知角度探讨人类思维与话语理解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类语言与认知模式、知识结构生理基础等之间的关系,对于正确地理解话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4年02期 12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4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304 ]
  • 伦理精神的培育是教育的一个基本问题

    段治乾

    伦理问题是教育的基本问题,这既关系到对教育的本质、功能、作用的认识,又关系到现实的教育发展走向和人才培养规格。培育伦理精神是教育的原初意义,教育培养"有伦理精神的人"。教育对伦理精神的培育一是在人性基础上的培育,二是在伦理转化中的培育。

    2004年02期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84 ]
  • 新世纪高校本科英美文学教材建设探索

    顾弘,杜志卿

    英美文学教材的建设是我国高校本科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和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最新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及笔者所做的问卷调查的一些结果为依据,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探讨国内常用英美文学教材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和思考。

    2004年02期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233 ]
  • 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王淑芝

    本文对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总体参与体育的意识比较高,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平均每天达到一小时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4.59%,有43.52%的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但男女生相比在数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男生体育意识和行为明显高于女生。

    2004年02期 13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5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229 ]
  • 浅论声乐表演创作的分寸感

    尹萍

    声乐表演创作的分寸感是成熟的声乐表演家在创作中获得自由的标志,是衡量声乐表演家的精神境界与音乐素养不可或缺的尺度。它将声乐表演创作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基于一定的美学原理,建立起共性的审美意识。这里的分寸感主要是指:整体与局部的"匀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真诚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2004年02期 136-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63 ]
  • 中国大学如何排练与指挥《欢乐颂》的研究

    胡志立

    《第九(合唱)交响曲》是贝多芬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作。深入了解贝多芬的艺术思想,准确把握第四乐章《欢乐颂》的创作特点,对于指挥该作品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就中国大学排练与指挥《欢乐颂》的艺术技巧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2004年02期 138-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0 ]
  • 二胡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之我见

    宋新

    文章对二胡心传口授的教学模式以及学生为何在学习中出现停滞状态、应如何解决等问题作了一些有益的分析与探讨。

    2004年02期 141-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29 ]
  • 五四运动与妇女解放

    牛书成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妇女解放运动。本文就五四运动中妇女斗争的背景、概况和特点等问题进行探讨,从而进一步认识五四运动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史上的地位,以期广大妇女发扬五四精神,大胆解放思想,积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2004年02期 143-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1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59 ]
  • 谈墨子的辩论艺术

    杜鹃

    墨子的辩论艺术是我国古代辩论科学的精华。他的辩论朴实无华,论证严密,说理清晰,讲科学,重实践。本文从"假"、"譬"、"援"、"止"、"推"五个方面来探讨墨子高超的辩论艺术。

    2004年02期 146-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42 ]
  • 论图书出版的市场定位

    郑绍辉

    图书出版中的市场定位问题,包括以下几个层面:一、两个不同层面出书的市场定位问题;二、市场调研及其对市场定位的作用问题;三、图书选题与出书结构的市场定位问题;四、市场定位上的动态平衡问题。

    2004年02期 149-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35 ]
  • 论编辑出版传播过程中凸显的教育性特征

    王超明

    编辑出版传播过程中凸显的教育性特征,是指编辑出版活动和出版物在流通、传播和读者文化消费的具体过程中对社会受众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和有针对性的教育与感化。这种教育与感化的方式和手段,是通过编辑工作者所编辑的出版物的形态来发挥其舆论导向作用和教育的渗透功能,从而来实现对读者的思想行为、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人格完善等方面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之目的的。这种特殊形式的知识创新和文化传播渠道,深刻地展示和显现了编辑出版传媒的教育性特征。

    2004年02期 152-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70 ]
  • 关于美国政府限制新闻自由的研究

    刘国明

    像任何国家一样,美国对新闻是有所限制的。其常用手段有以下8种:1 通过制定政策,2 利用法律,3 利用取消报刊邮寄权,4 逮捕和监督,5 实行新闻检查,6 禁止报刊出版,7 实行政治高压,8 利用控股等经济手段。

    2004年02期 15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79 ]
  • 我与学报的一段情缘

    佟培基

    2004年02期 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8 ]
  • 河大学报与编辑学研究

    王华良

    2004年02期 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