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历史学研究

  • 地图上的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疆域——读《中国历史地图集·前言》、《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感言

    葛剑雄;

    谭其骧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是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倾注30余年心血主持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以其内容之完备、考订之精审、绘制之准确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在处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中外关系和疆域边界等问题上,他始终坚持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努力做到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他所确定的关于历史中国、中原王朝、边疆政权、非汉族政权、地方政权、自治地区之间关系的原则,对于中国史、民族史、中外关系史、中国历史政区地理等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2年05期 v.52;No.248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4K]
    [下载次数:34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80 ]
  • “革命”与“反革命”:1920年代中国商会存废纷争

    朱英;

    在革命浪潮激荡的1920年代,许多政党与阶级竞相标榜自身的革命性,而将政治对手扣上"反革命"的帽子,以此打压竞争对手并争夺政治资源与社会地位。由于受到流行一时的革命政治文化影响,即使是在同一阶级内部的不同阶层之间,甚至也出现了类似你死我活的激烈纷争。例如,新成立的商民协会与清末即已诞生的商会,虽然都是商人团体,过去通常称之为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团体,但两者之间同样也围绕着所谓"革命"与"反革命"的政治话语,进行了长达数年的相互争斗,使商界内部一度陷于混乱纷争的局面。特别是颇有影响力的商会被扣上了"反革命"的黑帽,直接涉及商会存亡绝续的重大历史命运,因而在当时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关注。

    2012年05期 v.52;No.248 9-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2K]
    [下载次数:7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75 ]
  • 战时特殊利益空间中的国家、基层与民众——从抗日战争时期兵役推行侧面切入

    陈廷湘;

    抗战时期,中国国内形成了新的利益关系体系,但原有利益空间的基本结构依然存在,国家、基层和民众仍为国内利益空间中的三大结构。作为社会存在,这三大利益结构之间的差异并未发生本质上的改变,因此,在抗战役政推行中,三大利益结构之间始终存在利益博弈,产生了众多复杂的纠纷,内耗了抗战力量。但此类博弈在本质上主要属于具有自在性的社会问题,必须从社会问题的视角加以讨论,才有可能逼近其真相,认识其存在与演变规律。

    2012年05期 v.52;No.248 20-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4K]
    [下载次数:6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56 ]

哲学研究

  • 关于价值哲学的自设性对话

    张曙光;

    价值论作为继哲学认识论之后的哲学新形态,要有能力涵盖和解释传统伦理学、美学、政治学、法学乃至神学所处理的价值形态和价值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到人类内部的关系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现人类生存的各种可能性与可行性,洞察人性的复杂性及其弱点,理解和把握人的社会历史命运,继承和更新文化符号世界。深入分析现行主体性价值论的问题,并借助中国和西方有关资源深入考察价值的根据,提出"天人相与"的生存论本体论和"亲兄弟、明算账"的主体间性的实践解释学,这样既能为现代价值观的多元取向留出足够的空间,又能为不同价值信念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提供可能。

    2012年05期 v.52;No.248 30-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4K]
    [下载次数:4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74 ]
  • 墨家与诸子十说

    刘士林;

    从出身与源流上看,以墨子为核心的墨家学派很可能是一个流亡的贵族集团。孔子与墨子的分歧在于"礼与食孰重",即政治文明重要,还是物质文明重要;孟子与墨子的分歧在于"君主的正业是什么",即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生产重要,还是使人民成为懂文明、讲礼貌的人重要;荀子与墨子的分歧在于"是劳动重要,还是学习重要",即直接创造财富的生产环节重要,还是分配生活资料的政治制度建设更重要;韩非子与墨子的不同在于"心系百姓,还是只关心最高统治者";老子与墨子的根本区别在于"非儒,还是反文明";庄子与墨子的根本区别在于"实用主义,还是审美主义";杨朱与墨子的区别在于"腓无胈,胫无毛",还是"一毛不拔"。墨家学派是指导侠客进行社会实践的理论基础。墨家与农家在中国农业文明结构中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2012年05期 v.52;No.248 4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3K]
    [下载次数:6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42 ]

政治学研究

  • 民主观:二元对立或近似值

    杨光斌;

    国内思想界流行的民主观是二分法,即以有无竞争性选举作为民主与非民主的唯一标准。二分法民主观主要是解释代议制政治,但是,现代国家向代议制提出了诸多制度性挑战。二分法民主观主要是冷战时期意识形态战争的产物,在此之前近似值政体观一直在西方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判断一个国家是不是民主政治,需要寻求替代性的民主观。无论什么样的民主政治,说到底都是为了善治,为此,人类不得不思考二分法民主政治所带来的种种后果。

    2012年05期 v.52;No.248 5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6K]
    [下载次数:20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31 ]

法学研究

  • 魅力法治所衍生的苦恋——对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思维方向的反思

    陈金钊;

    形式法治的思维方式是法治的基础,实质法治只是一种对机械司法的纠偏措施。但在我国特定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很多政治法律人却试图超越形式法治的束缚,追求更为理想的、能够与时俱进地适应政治要求的实质法治。从世界法学思想的发展趋势看,在对法治弊端的批判与反思中,形式法治理论正在走向式微,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法治建设也应该超越形式法治,走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统一之路。如果真的想实现形式法治向实质法治的提升,就必须警惕实质法治的反法治倾向。在整体性中国文化之下,我们没有经过一个严格法治的阶段,现在需要用法律方法提升法治的整体水平。但是,这种追求法治的良苦用心常被误解,正在上演一出法治论者对人民表达忠诚的苦恋。

    2012年05期 v.52;No.248 6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9K]
    [下载次数:30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9 ] |[阅读次数:198 ]
  • 金融消费者的独特内涵——法律和政策的多重选择

    叶林;

    金融消费者是"后危机时代"出现的重要法律术语,已逐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金融法所接受。我国学者在解释其含义时,倾向于采用"消费者"——"金融消费者"的演绎法加以定义,在客观上扩大了金融消费者的外延。广义上的金融消费者是从金融服务商处获得金融商品和服务的人。在确定金融消费者的狭义范畴时,既要考虑金融消费者与服务商的相互关系,更要考虑多种复杂的政策因素,却无需考虑金融消费者的消费目的。唯有如此,才能论证向金融消费者提供倾斜保护的现实合理性。

    2012年05期 v.52;No.248 8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1K]
    [下载次数:15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229 ]

经济学研究

  • 论城市功能演进与产业迁移:日本京滨工业区经验与启示

    孙建国;

    城市功能演化与产业迁移联动,是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课题。在近代东京产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制造业和重化工业集聚的态势。随着新兴工业化发展,传统制造业及重化工业又逐渐迁出东京中心地区,迁移至京滨工业区及周边地区,东京市内则仅剩下高端服务业、精密机械、奢侈品生产、出版印刷等主要产业。由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京滨工业区成为东京首都圈产业研发中心,并随着R&D溢出效应再次将科技创新产业扩散,从而使京滨工业区产业研发功能得到强化。为了充分借鉴京滨工业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在郑汴一体化产业布局规划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对城市功能演进规律的探讨,又要注重对产业迁移方式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在郑汴一体化产业布局过程中,要加强科技创新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R&D溢出辐射周边,带动中原经济区科技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整个中原经济区的综合竞争能力。

    2012年05期 v.52;No.248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0K]
    [下载次数:9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00 ]

社会学研究

  • 全球化、后工业化时代的社会特征

    张康之;

    我们时代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的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这是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在农业社会阶段,人类社会是简单的和确定的;在工业社会阶段,人类社会则是一个低度复杂性和低度不确定性的社会。社会的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决定了我们在做一切事情的时候都必须建立起全新的观念,寻求全新的行动方案。同时,我们时代的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在不同的领域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在科学的领域中,许多新的理论和技术正在生成,并推动了社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增长;在社会治理的领域中,我们必须充分关注社会的"虚拟化"、"多元化"和"去中心化"。

    2012年05期 v.52;No.248 98-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0K]
    [下载次数:15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182 ]

文学研究

  • 中国古典诗歌之美感特质

    叶嘉莹;

    古今中外,诗歌都注重形象与情意的结合。西方的文学理论更注重表达的技巧,把形象与情意的关系分别得非常仔细,像明喻(Simile)、隐喻(Metaphor)、转喻(Metonymy)、象征(Symbol)等。而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在于兴发感动的作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就很好地概括了中国诗歌形象与情意之间的这种关系。中华古典诗歌最基本、最重要的特质就是诗歌的感发生命,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没有的宝贵特质,也是中国诗歌最美妙的地方。吟诵是得窥中国古典诗歌之美的重要法门。

    2012年05期 v.52;No.248 108-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5K]
    [下载次数:24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171 ]
  • 芦焚的“一二·九”三部曲及其他——师陀作品补遗札记

    解志熙;

    校录师陀之"芦焚"时期之佚文,揭示其"一二·九"三部曲的创作过程及其文学史意义,探讨其《渔家》等别样的灾年叙事和《筏》等河患叙事以及义勇军叙事的多样尝试,考释其杂文写作、"太行山系列散文"及抒情散文《牧笛》的别样情怀,以师陀作品为例,讨论如何处理现代文学文献中似而不同的异文本问题,认为师陀不属于京派,而是一个准左翼作家或者说自由左翼作家——这对他才是实至名归的光荣归位。

    2012年05期 v.52;No.248 11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4K]
    [下载次数:5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10 ]
  • 东方戏剧学的开山之作——《舞论》研究

    毛小雨;

    《舞论》(Natyasastra)是印度最早的关于戏剧与表演艺术以及相关主题的一部著作,在印度的文化中相传为一位叫婆罗多(Bharata)或婆罗多牟尼(Bharatamuni)的人所作,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舞论》确切地应翻译为《剧论》或《戏剧论》。在梵语中,Natya一词原始意义指舞蹈,衍生义为戏剧,兼有舞蹈和戏剧的两重含义。该著作并非舞蹈学专著,只是部分涉及作为戏剧表演组成部分的舞蹈。《舞论》对戏剧艺术的起源、性质、功能、表演和观赏进行了全面论述,虽然说这部著作有戏剧百科全书之称,是东方戏剧学的经典,但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一个全译本,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创作方面。

    2012年05期 v.52;No.248 129-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1K]
    [下载次数:5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39 ]

教育学研究

  • 和谐与互动: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

    朱德全;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区域社会与职业教育的发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资本、劳动力、技术和政策等要素产生互动关系。要转变职业教育区域失衡的发展现状,就必须立足二者的互动机理,建立健全能够激活互动、促进发展的体制、机制。因此,应以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社会结构优化、区域人力资源发展、区域政治民主法治化为基点,构建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与资源分配机制、招生与就业体制、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与管理体制等,以此推动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改革进程。

    2012年05期 v.52;No.248 138-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3K]
    [下载次数:7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86 ]
  • 揭开“怀才不遇”的面纱:教育管理中资质过高感知的研究

    王明辉;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各级教育迅速地得到了扩展,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扩展,使受过较高教育的劳动力供给过度增加,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劳动力从事低学历者就可以完成的工作,这种"教育过度"现象促使教育经济学家对资质过高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目前,教育管理中的资质过高现象呈增长趋势,并成为影响教育管理中个体工作绩效和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教育、就业和经济等诸多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在资质过高感知的研究中,在资质过高感知测量方式的选择上存在着争议,缺乏对资质过高感知的前因变量和心理机制的探讨。因此,我们应借鉴已有的研究理论、经验和方法,对资质过高感知进行深入研究,并将资质过高感知的研究成果更快地应用到教育管理领域中,以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益。

    2012年05期 v.52;No.248 14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1K]
    [下载次数:6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246 ]

编辑学研究

  • 媒介交互视野中的比较新闻学研究——从《中俄现代新闻理论比较》谈起

    王振铎;

    现代新闻学比较研究在我国学界开展得比较晚,关注的焦点在于中西方新闻学理论与方法比较。进入新世纪之后,学者们开始转向中日、中欧等相关国家与地区新闻传播的比较研究。如果从媒介交互视野中考证比较新闻学,在中国可追溯到孔子编撰的《春秋》,并在历代王朝的媒介中交互相传。到了晚清时代,随着西方报刊媒介传入中国,中外媒介产生剧烈交互,激发了中国资产阶级办报高潮,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民主舆论基础。新中国成立初年,中国媒介深受苏联媒介思想影响,直到中苏外交关系破裂而止。改革开放后,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出现了新的语境,媒介的学习与互补进入到了新的交互阶段。中俄"比较新闻学"应运而生,弥补了比较新闻学学科建设中的一个缺憾。《中俄现代新闻理论比较》中许多新论新说,丰富了媒介交互视野下的比较新闻学理论。

    2012年05期 v.52;No.248 152-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5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15 ]
  • 西方学术出版机制、误区及其借鉴

    尹玉吉;

    我国目前过分强调学术期刊、大学出版社的转制及市场化问题。在西方,尤其是美国,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及其出版社是大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被绝对地界定为非营利性机构;西方国家的学术期刊、大学出版社一般由学校注资,绝大部分其他学术期刊也往往由国家和社会的各种财政、资金、基金进行资助,其成熟的出版机制是由政府、各种基金会、各种学术团体、企业等组织起来的一个比较严密的经费资助、使用、监督机制;西方学术期刊的商业化改造已经引发了深刻的"学术期刊危机",为此催生了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运动"。我国应积极借鉴他们的成功机制,对其"危机"引以为戒,以免误入歧途。目前,业内应当在"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探索"和"创新"上下功夫,而不是简单地把学术出版"一刀切"地市场化了之。

    2012年05期 v.52;No.248 159-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8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