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俊英;
中国财政体制的民生式转型、亲贫式的经济增长政策和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使得政府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等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持续加大,但民生财政投入的增长与中国各省区的减贫效果并非呈同步变化,各地民生财政投入与其贫困程度之间在空间上并非均衡分布。为解释民生财政投入与中国贫困变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基于2007-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模型检验中国民生财政投入的减贫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各省区民生财政投入强度与贫困发生率均呈现收敛性特征,民生财政投入减贫效应明显,民生财政投入的减贫效应存在空间外溢特征,从而解释了民生财政投入与贫困发生率在空间上的非均衡分布。
2019年05期 v.59;No.290 2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4K] [下载次数: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8 ] - 冯锐;张昀;
司法保障是"一带一路"建设法治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外商投资者的诉讼权利越大,对侵害投资者权益的威慑就越大,外商投资者就会更加倾向于选择诉讼行为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法院对外商投资者的保护力度与法院行使审判权的独立程度密切相关,外商投资者的胜诉概率与司法审判独立性的程度成正比,而外商投资者的上诉概率则与司法审判独立性的程度成反比。充分发挥司法能动性和继续强化司法审判独立性有利于实现外商投资市场保护的私法自治和契约自由。
2019年05期 v.59;No.290 3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6 ] - 明朝;
当今频发的涉医暴力事件严重干扰了医疗体系的正常运转与社会的公共秩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紧张的医患关系通过网络媒体从业者的传播又呈现出矛盾激化的趋势,让本就脆弱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政府对网络等媒介的管理日益迫切。破解互联网背景下涉医暴力事件媒介管理的困境,当务之急需构建无障碍沟通与交流的医患纠纷话语体系,在此基础上加大法律惩治力度,提升官方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和网络媒体从业者的自身职业素养。因此,从扭曲事件真实性、意见领袖偏向性、网络空间发酵速度及舆论环境中医方的身份焦虑问题等方面深度剖析网络时代涉医暴力事件媒介建构的基本特征,对化解医患认知误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9年05期 v.59;No.290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1 ]
- 姚建宗;
在法学理论的层面上,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法学同时在法律体系与法治体系,法学体系、法学范畴与法学理论体系,法律方法与法律运行实践,本土资源、民间法与软法,法律与社会,法学交叉学科等重要主题的研究上也展现出了明显的学术发展与理论进步,这些发展与进步不仅体现在法学理论学科上,而且体现在包括各个主要部门法学、法律史学在内的法学整体学科群上。
2019年05期 v.59;No.290 4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8 ] - 陈阳;
在网络名誉权纠纷中,公益性言论的认定一直是司法的模糊地带。实践中法官会考虑言论的公共性质、当事人的公众身份以及言论的正当性来作出综合判断。但是,由于缺乏确定的标准,法官的判断可能出现偏差:在公共性质的认定上,过于倚重"客观真实性";在公众身份的认定上,忽略身份带来的"影响力";在言论正当性的认定上,偏好结果导致"后果主义"的拣选。因此,结合统计学回归模型的提示,明确法官在公益性言论认定中的核心关注因素,矫正审判中后果主义思维的适用,或可解决实践中公益性言论认定的混乱问题。
2019年05期 v.59;No.290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3 ] - 付新华;
数据可携不仅是个人数据保护法的调整对象,也是竞争法的调整范围。GDPR数据可携权是个人数据保护法下数据可携的典型立法例,包括接收权和传输权;权利主体是自然人,义务主体是所有数据控制者;其权利范围明显异于数据访问权,行使该权利不会自动触发被遗忘权的适用。数据可携权与竞争的关系较为复杂,其对竞争的不利影响可从竞争法下的数据可携借鉴经验。欧盟和美国均已将缺乏数据可携作为竞争法的规制对象。竞争法使企业可以请求数据可携,填补了个人数据保护法只适用于自然人的空白。我国可探索《个人信息保护法》与《反垄断法》下数据可携的双重路径。
2019年05期 v.59;No.290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6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5 ]
- 朱丽霞;周松;
明朝永乐年间在北方边境地区设立了四个苑马寺,甘肃苑马寺是其中之一。苑马寺的设立是为了就近解决边军马匹供应问题,确切地说,是为即将展开的对漠北政权的"北征"提供军马保障。因此,它是朱棣宏大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苑马寺位于今青海西宁,其牧马草场涉及河湟地区、甘肃祁连山东南麓等地,与西北军卫牧马地相表里。但是,甘肃苑马寺牧马效率低下,始终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于是在正统初年被裁撤,并入陕西苑马寺。甘肃苑马寺作为明代国家马政的组成部分,存在时间较短,对于国家马政的贡献有限。其裁撤说明缺乏系统性考虑,仅服务于短期军事目标的马政建设,具有不可持续性。
2019年05期 v.59;No.290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 ] - 王贞贞;舒大刚;
在《诗经》学研究历史中,经筵讲诗是非常特殊的现象。其接受者是至高无上的君主,传授目的是为资政做出参考和借鉴,提升帝王道德修养和治国水平,帮助帝王在经典中寻求解决当前国家治理所面临难题的思路和办法。因此,经筵的传授与面向普通学子的传统讲授在内容和方向上有本质的区别。在此背景下,经筵讲诗也逐渐形成了有别于传统诗学的阐释方式,帝王的个性和喜好客观上推动了经筵讲诗的转型发展,而借由政治的背书和支持,以及经筵讲官自身的学术影响力,这种转型和发展自上而下地引领了宋代诗学大胆创新和疑古的新学风潮。
2019年05期 v.59;No.290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4 ]
- 张连桥;
在中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文学伦理学批评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新世纪以来中国文论研究"走出去"最为活跃、影响最大的中国学派之一。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旨在让充满中国元素、中国特色、中国实践的原创理论体系走向世界,积极助推中国文论"走出去",增强中国学术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为此,广州大学副教授张连桥采访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创建者聂珍钊教授,就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重要术语脑文本及其相关问题展开讨论,重点探讨了脑文本的定义、机制、转换、作用和价值等方面的内容。
2019年05期 v.59;No.290 8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0 ] - 生安锋;刘丽慧;
美国本土裔作家杰拉德·维兹诺坚持传扬本土裔部族传统文学与文化,他从多个角度不断对由白人殖民者所发明并被主流文化所误用的所谓"印第安"身份进行解构与重构,打破人们对印第安人固有的偏见和错误印象,提出"后印第安"的概念,以之重新建构本土裔民族身份,并将之付诸自己的多种文学实践,通过体裁多样、数量庞大的作品,力图真实客观地描写当前美国印第安人的生存现状和思想状况。在其文学与文化实践中,多部作品相互呼应,构建起了一个"后印第安"文学世界,其中展现出的各种创新思想与技法极大地丰富了整个美国印第安文学宝库,也为我们解决某些存在争议的历史、民族、身份、政治等问题提供了可能的思考方向。
2019年05期 v.59;No.290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0 ] - 张春晓;
送谒诗集中出现于晚宋,揭示了一种不务科举、以干谒为生计,且得到社会默许与士人认可的社会情态。作为传统送别诗的旁支,晚宋送谒诗以其创作目的的预设,兼顾作者、谒客、谒主的三重维度,从一开始就突破了私人交流的范畴,呈现出较为复杂的面相。一方面,作者会从谒客的立场出发,述说其过人才华与生计之煎迫,并期待其游谒之举能有满意的结果;另一方面,作者又会竭力推崇谒主之才德,偶尔也会为其推介合适的谒主。除此之外,作者本人有时又不免借机流露出博取谒主顾盼自己的江湖习气。凡此种种,皆透露出晚宋士人行谒的普遍风气、送谒诗深具务实的交际功能和更为丰富的思想抒发。
2019年05期 v.59;No.290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 ] - 李军辉;
拜伦在中国清末民初的译介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和社会现象。从梁启超、马君武、苏曼殊的"豪侠式拜伦"到鲁迅的"摩罗式拜伦","符号化"是拜伦形象最典型的特征。"拜伦在中国"与"军国民主义"的时代要求和译者主体性操控密切相关,体现了在特定历史时期文学的政治审美化和审美的政治化。"中国的拜伦"作为"社会集体的想象物",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学甚至民族精神建构的一部分,被赋予了极强的隐喻性和象征性色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019年05期 v.59;No.290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