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国辉;蒋承勇;
五四时期对法国象征主义诗学的介绍和研究,主要以李璜、刘延陵、田汉、君彦等人为代表。他们的论著对传播象征主义文学理念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从客观的研究价值来看,又失之粗疏,这些论著虽然以研究著作的形式出现,但通过文本的渊源学考察,可以发现这些著作大多没有学术上的原创性和严谨性,是国外已有文学史的编译。因为对法国象征主义诗学本身并不熟悉,这些论著有不少缺陷和过失,比如论述不可靠、重点内容有遗漏、内容零碎等。尽管五四时期的文学研究有许多不足,但是用它来对照今天的研究,可以看出象征主义诗学的研究仍有待成熟。
2019年06期 v.59;No.291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6 ] - 马翔;
唯美主义思潮在五四前后的传播弥散于译介、创作、研究和文化批判活动中,它在四组话语视角的张力中"变异":为人生—为艺术;群体—个体;乡土—都市;旧形式—新形式。基于四组矛盾的话语视角对唯美主义思潮在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中的接受与传播情况进行重估,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唯美主义并反思中西文化融通的某些规律。由于五四运动的复杂性,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唯美主义本身的多层次,唯美主义思潮在五四运动之棱镜中被折射出多重面相,观念性的思潮经过异质文化语境的"误读"后反而还原出某些本质性的构成因子。
2019年06期 v.59;No.291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4 ] - 曾繁亭;张照生;
五四前后,我国对个体自由的呼吁与对内心表现的强调,跟国人的现实政治-文化需求高度契合,西方浪漫主义被广泛推崇和接受,中国现代文学的大门由此得以开启。30年代前后,在启蒙救亡与意识形态的交互作用下,浪漫主义迅速转变为与"个人主义"立场相去甚远的"革命浪漫主义"。1949年之后,作为文学思潮的西方浪漫主义很快在沉寂中销声匿迹。改革开放的40年,学术话语系统得到缓慢重建,学界对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研究与阐发不断加强。除却20世纪初始的短暂蜜月,西方浪漫主义在中国经历了本土化的选择;究其内里不难发现:作为西方浪漫主义内核的"个体自由"观念在本土文化土壤上始终水土不服难以落地,当为根本因由。
2019年06期 v.59;No.291 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5 ] - 杨希;
新文化运动前后,西方颓废派文学首次进入中国。基于改造旧俗改良社会的初衷,虽然时人竭力在这种与本土传统文学审美殊异的西方文学中发掘积极的"文化反叛"意味,但与此相比,这一时期对"颓废"内涵的本土化改造才是更引人注目的传播现象。本土化了的"颓废",更多地源于民族屈辱感与自卑感,与西方颓废派文学中的那个丧失了现实行动意愿、追求极端个人"自由体验"的艺术化的"颓废"只是表面相似。20世纪30年代前后,喧嚣热闹的引进推介之后,本土学人对此前对日本或西方学者观点的过度依赖展开反思,渐趋见出本土文化之道统对西方颓废派文艺"无用之用"的否定倾向;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左翼文人受到苏俄文论的影响,将颓废派文学斥为衰退、堕落的"反动"文学。道德指斥与政治批判合流的做法,新中国成立后进一步演变为谈"颓"色变。改革开放40年来,颓废的审美现代性逐渐在学理层面得到揭示,中国的颓废派文学研究由此正缓慢地开展。
2019年06期 v.59;No.291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4 ]
- 朱晓文;刘珈彤;
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其幸福感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之一。笔者根据对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探讨了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心理和行为机制,发现主观社会经济地位、自尊、线上和线下同伴交往均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作为心理因素的自尊与作为行为因素的同伴交往,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和大学生幸福感之间起到了双重中介作用,并且自尊的中介效应强于同伴交往的中介效应;在同伴交往机制中,线下交往的中介作用要强于线上交往的中介作用。由此来看,提升大学生幸福感可以通过双重路径来实现: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理念,提高他们的自尊水平;另一方面,要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鼓励学生采用线上、线下方式与同伴积极交往、互动。
2019年06期 v.59;No.291 106-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下载次数:9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3 ] - 季波;李劲湘;
办好我国高校,办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的大学,人才培养是目的、立德树人是根本。新时代的高校人才培养、立德树人需要转换育人模式。笔者基于大学生成长"金字塔"模型,探索了立德树人引领下的高校育人模式改革,提出发挥"六类情境"即课业学习、联课活动、课外活动、勤工助学、人际交往、休闲娱乐的育人作用,推进大学生的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打造有效的实践教育链条;更加关切学生学习、学生学习成效、学生全面发展,促进高校实现从"教学育人"到"三全育人"即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转变,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大"育人格局。
2019年06期 v.59;No.291 116-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1 ] - 马婧;
联通主义是适应数字化时代网络化学习的学习理论,它强调学习的网络化、复杂性和多样性,认为学习就是节点的连接和个人社会知识网络形成的过程。混合式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学习,重视学生通过合作、与同伴和教师的社会性交互、建立学习共同体来建构知识。当前,高校混合式教学存在自主学习效果不理想、小组协作参与度低、深度学习投入较少的问题。联通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等核心观点,对鼓励学生质疑与反思,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理设计小组活动,提升学生参与程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提高混合式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对提升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水平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2019年06期 v.59;No.291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6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3 ]
- 姬建敏;
戴文葆是德高望重的编辑家和编辑学家,是我国编辑学研究的先行者和思想者。他比较早地意识到编辑史研究对于编辑学学科建构的意义,率先展开编辑史研究,提出编辑活动起源于殷商、孔子是编辑家等观点,其系列论文《历代编辑列传》被称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编辑史。他重视编辑学基本理论研究,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撰写了"编辑"和"编辑学"长条目,厘定其基本概念,强调编辑有学,探讨编辑学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致力于编辑学理论体系构建。他对编辑主体研究极为关切,对于编辑的职责和素养以及编辑实践活动都有深入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并积极致力于编辑出版专业教育,为编辑学学科建设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2019年06期 v.59;No.291 140-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0 ] - 周萍;胡范铸;
随着学术评价和科研体制在整个学术共同体中越来越占据主导位置,期刊在学术评价中的地位成为最重要的身份表征。考察近十年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收录的期刊,可以发现其变动幅度非常小,期刊的"身份固化"已经形成。究其原因,主要是期刊的学术依托存在差异与学术评价的惯性造成了期刊身份的封闭循环。期刊的"身份固化"会给学术生态带来种种问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要想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就应该打破期刊"身份固化",打破期刊"身份固化"更深的根源——现有的学术评价机制。
2019年06期 v.59;No.291 150-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