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志昌;
资本文明形态为现代文明带来了不可磨灭的辉煌印记,但其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具体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全面异化和畸形发展。文明形态要想以合理的价值指向性向上跃迁,就必须在根本上改变这种异化和畸形的"世界图景"。因此,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必须变革生产力,使人与自然关系达成全面和解;必须变革生产关系,使人与人的关系获得全面发展;必须变革人的存在方式,使自由个性得到本真展现。这构成了当今时代关乎人类安身立命的重大事件,而反映时代性的主题,关注人类性的内容,是哲学的理论自觉,哲学理应对此做出原则上的把握,从而更好地引领和塑造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2021年01期 v.61;No.298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 ] - 李志岭;
20世纪哲学的语言转向是众所周知的,但其前提,即语言研究的哲学(形而上学)转向则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索绪尔提出以"关系本体论"的语言观取代"物体本体论"的语言观,为语言学确立了本质主义的学科对象,即语言的本质。索氏的"语言(langue)"是柏拉图"理式(idea/form)"性质的范畴。柏拉图之后2000多年,到索绪尔才终于出现了语言研究的形而上学,或语言学的形而上学转向。索氏的语言观和关于结构与符号的思想,以及语言学整体的发展,迅速被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诸学科借鉴为模板。而所谓哲学的语言转向只是这个宏大画面的一部分,索绪尔是开创了整个20世纪哲学的重要先驱。作为一种话语类型,古希腊哲学或形而上学是基于对言语方式的关注和改造而产生的,因而20世纪哲学朝语言学的转向,也是向语言的回归。从现代语言学到哲学的语言转向,再到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在这些逐渐绽开的文化波纹的中心,是索绪尔投下的思想的石子。
2021年01期 v.61;No.298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7 ]
- 董静姝;
基础规范理论的启示意义不止于法学领域,其对主权者-国家关系也作出了精悍深彻的洞见。此外,在社会契约论视域下,人们从受因果法则支配、被主奴关系桎梏的自然状态(实然世界),迈向由规范指引自由、统治-被统治关系获得合法化的社会状态(应然世界),这一过渡中也预设着基础规范;而应然世界的规范统一体及其效力也以基础规范为最终纽带和渊源。并且,文明转型以及包括自然科学革命在内的所有学科知识体系的自我颠覆式更新,都能被解释为一种从旧意义世界向新意义世界的过渡,其中基础规范被重新预设。人类理性的荣光与局限也由此彰显。
2021年01期 v.61;No.298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6 ] - 孙锐;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实践中面临着"一体化"审查、适用标准不统一的困境,亟须摆脱"合法性"的桎梏、摒弃"真实性"的干扰,实现由"一体化"向"两步走"的理论转型。对非法供述的界定,须淡化"刑讯"与"逼供"之间的因果关系:以肉刑或变相肉刑为基准,以肉体或精神上的痛苦为判定要素。对毒树之果的判断核心在于源头证据与衍生证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因果关系则可确认二者具备同源性,应将其一并排除。同时,非法实物证据亦无需以"补正或者合理解释"为要件。
2021年01期 v.61;No.298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7 ] - 康华茹;
1974年至1990年是国际人权规范建设的重要时期,九部核心国际人权公约中有四部在这一时期完成制定。中国全部参与了这四部公约的制定,在能动和交互意义上表现出显著的主体性。基于自主、自为和创造的主体意识与能力,中国对公约草案发表意见以促进其修改和完善;同时,中国坚持独立、平等、相互尊重与国际合作的原则,与其他参与主体共同推动公约制定的完成。以其突出的主体性精神和能力,中国推动了国际人权规范体系的发展,从普遍适用性和文化品格上提升了国际人权规范的品质,为国际人权规范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1年01期 v.61;No.298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4 ]
- 宋德勇;李东方;
结合中国现实,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效用函数的理论模型,分析不同理念下的健康效用和医疗支出,进一步利用CFPS2016和2018年微观数据,使用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双重差分法,检验农村家庭燃料结构改善前后的健康水平变化,可以发现:(1)从整体层面上看,燃料结构的改善显著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2)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农村女性、青壮年农村居民从清洁燃料中获得的健康收益更大,而且在当前阶段,相较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农村居民从清洁燃料中的健康收益更加明显;(3)从经济层面上看,燃料结构的改善减少了燃料支出,有减少医疗支出的可能,说明了转变生活习惯对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性。研究表明,加强健康意识宣传、加快农村生活能源改造以及增加对农村居民健康补贴等有助于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城乡健康平等,实现全民健康。
2021年01期 v.61;No.298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0 ] - 赵娟;卫志民;
国家创新能力提升依赖于创新扩散效应的理想实现,因而探讨专利制度作用下创新扩散效应如何理想实现,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从分析制度演化理论切入,以微观企业主体为分析视角,探讨专利制度作用下创新提供方与潜在接受方之间在实现创新扩散过程中的互动策略选择机理,运用Matlab软件仿真模拟动态演化过程发现:在专利制度的影响作用下,创新双方互动博弈最终实现系统演化均衡,但只有在双方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均选择创新技术策略的情况下,专利制度的激励作用才得到完全发挥,创新扩散效应得到理想实现。同时,专利补贴政策正向激励创新扩散,而预期专利转让费、专利费用及转让税率对创新扩散效应产生负向影响。
2021年01期 v.61;No.298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2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刘锦英;
价值创新理论自提出以来,吸引了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广泛关注并获得了高度评价,但其提出的商业模式无法解释很多企业的发展实践。引入顾客价值理论,发现当前的价值创新商业模式存在着对买方效用的认识比较简单、片面强调价格制定的适中性与对大众市场的占领、强调成本领先导致对价值创新实现路径的界定比较狭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拓展对买方效用的理解、基于顾客价值进行定价、以可获利成本代替低成本拓展蓝海实现路径等发展对策有助于增强价值创新理论的解释力,更好服务于企业价值创新实践。
2021年01期 v.61;No.298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 ]
- 任冠;魏坚;
空间分析是城市考古研究的重要环节,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在其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城市复原研究和区域性城市研究两方面。城市复原研究方面,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首先可以对城址开展地图测量,准确掌握城址的基本数据;其次可以对城址进行地形地貌分析,考察城址所处的自然环境;最终,可以为还原城址的形制结构提供线索,提高田野考古工作的效率和精度。区域性城市研究方面,通过"城市圈"的研究视角,将城址与周边遗址和自然环境纳入同一空间集合进行考察,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对大数据量的遗址信息进行空间分析,能够有效地剖析城市圈的自然环境和遗址的空间关系,从而考察城市空间属性所蕴含的社会历史信息。
2021年01期 v.61;No.298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5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2 ] - 陈燕妮;
扬州作为江淮文化重要的发祥地和辐射地,在中国地域文化的分布中地位重要。在文化集大成的宋代,扬州的城市文脉在宋人引用前朝唐人的诗歌典故中,在延续前朝城市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具有本朝特色的城市文化,并进一步向前发展。南朝梁时的"何逊在扬州"、晚唐杜牧的"珠帘十里"、北宋欧阳修的"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这三个共存在宋人笔下的扬州典故形成和改变了扬州的城市印象,同时也反映出宋人复杂的心理:一方面表达出对唐人文化和唐时城市繁华的景仰与追慕,另一方面也呈现出意欲包揽古今,甚至超越前朝古人的壮志与情怀。
2021年01期 v.61;No.298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 ]
- 刘亚美;
受北京浓郁民间文化、近代尚武任侠潮流,以及个人成长环境、个性气质的影响,老舍承继了传统侠义思想,不仅以"黄天霸"这一经典形象集中书写民间侠义,塑造战时江湖奇侠,而且将其发展为战时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赋予了武侠文化更为崇高的精神价值。抗战时期对以"黄天霸"为代表的侠义精神、民间价值观进行重新定位、思考,是老舍将传统思想进行现代性转换以期服务抗战的一种尝试和努力。这种关注战争的特殊"启蒙"眼光是老舍在"国族至上"理念下对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理性审视,也是战时老舍写作的特殊表达方式。
2021年01期 v.61;No.298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 ] - 梅东伟;
绣像本《金瓶梅》的佛道书写着重其商业性、世俗层面的渲染,而对"超越性"层面较少涉及,小说人物对佛道二教的态度也是无关道德的,这种倾向实际上折射出《金瓶梅》对道德价值的"疏离"。围绕人性欲望与生命存在的冲突与纠葛,《金瓶梅》展现了一派道德"疏离"后的众声喧哗,因果报应、命运天定、养生节欲等佛道观念在人物命运故事中被重新审视,也被赋予多重含义,表现了佛道世界及生活本身的丰富性与多义性。小说的空幻结局昭示了小说家在道德"信仰"坍塌后的精神迷惘,它是晚明士人清醒认识人性之恶循环不已之后思想无所指归的时代表征,它的背后是儒家积极向上精神的丧失。《金瓶梅》道德"疏离"的背后是对道德更为深沉的呼唤。
2021年01期 v.61;No.298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3 ] - 黄川;王岚;
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忘情》借助书信写作和梦中呓语等手法,以时空倒错的跳跃性叙事,展示出图书管理员路易莎相对完整的生命体验,蕴含着作者对人物主体性与身份建构、两性关系、社会责任等问题的深刻思考。从精神分析视角来看,路易莎通过书信写作实现了在"想象界"与镜像的认同,通过自我言说满足了主体欲望,对自我有了重新认识。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虽然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却影响了人物的自我认知、行为方式以及对周围世界的看法,使得路易莎在对镜像与他者的认同中实现了主体的身份建构,摆脱了"局外人"身份,成为一名坚忍不拔、自强自立的女性。
2021年01期 v.61;No.298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7 ] - 谢云开;
在法国当代理论家雅克·朗西埃的话语理论中,摹仿原则的消逝与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共同导致了话语秩序的断裂;话语的平等带来文学的民主;而对文学话语的重新书写则是话语重建并沟通感性和理性世界的重要途径。朗西埃的话语观源自其对西方传统与社会的批评与反思,他提出以生活总体性发现文学话语的复杂性,恢复文学话语的平等,并通过对文学话语的重新书写与阐释来更新和激活文学,从而实现话语的重建。
2021年01期 v.61;No.298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 ]